孔子行教像|孔子雕像定做
孔子是我國春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、教育家,他的身份不僅僅只是這些,孔子更是儒學派的創(chuàng)始人,在我國歷史上塑造孔子雕像定做一直是人們關心的問題,在不同的地區(qū),我們看到的孔子雕像也是不同,常見的有木雕、石雕、銅雕以及繪畫。
孔子行教圖是唐朝宮廷畫家吳道子繪畫的,現(xiàn)代制作的孔子雕像定做,多是參考這個版本進行塑造,在這個版本中,孔子雍容大度,身體稍稍前傾,雙手作揖,謙卑有禮。孔子頭扎儒巾,雙目前視,須發(fā)飄逸,透出圣人的智慧??鬃有薪滔窬嘟褚呀?jīng)有了上千年的歷史,在山東曲阜孔廟勝跡殿中的《孔子行教像》成為國寶級文物,這個版本的孔子雕像也被世界公認為最能夠體現(xiàn)萬世師表孔子的造型。
在孔子行教像中我們會看到孔子腰間佩戴一把寶劍,可能有人會有疑問,孔子是一名教育家也就是一名書生,怎么還會佩戴寶劍,這與孔子儒家思想的形象大相徑庭,其實翻閱史料我們就有這明確的答案,孔子腰間佩劍這與是不是文人兩者之間并不沖突,而是與孔子的身份有著密切的關系,孔子在當時的社會是一名士,凡“士”,皆佩劍。
在一點我們可以通過孔子周游列國來說,孔子周游列國長達十四年,在這期間面對的情況非常的復雜,如果沒有強健的身體,肯定不能夠堅持這么久,而且在周游過程中還會經(jīng)常遇到突發(fā)情況,沒有功夫怎們能夠保證自身的安全,所以結合這一點我們能夠看出孔子是有一定功夫在身的。
我們再從孔子的教學內(nèi)容來看,分別為:禮、樂、射、御、書、數(shù),其中射、御這兩項需要有很好的功夫,通過這一點我們能夠看出孔子并不只是書生,而是文武雙全,因此孔子行教像腰間佩劍這造型非常的符合當時的國情,所以孔子雕塑腰間佩劍就保留了下來,時至至今也沒有變動。